集生態(tài)美化、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武漢武青長江大堤一角 本報記者 陳萌 攝
□本報記者 楊瑩 李先明 陳萌
武青堤——海綿新城風景如畫
武漢江灘公園,是長江奔流千百年來,武漢與之共生、共舞、共呼應的創(chuàng)造之舉。漢口江灘的簡潔、大氣,武昌江灘的自然、樸實,漢陽江灘的“綠化+文化”,都令人流連忘返。
4月21日上午,在武漢的青山區(qū),記者看到了一處不一樣的武漢江灘。
如果不是采訪行程安排早就知曉,記者真的不敢相信這里就是長江堤防!未下車時,記者感受左側(cè)是鱗次櫛比的繁華城市,右側(cè)就是搶眼的綠化帶,及至拾階而上,彩色路面伸向遠方,樹木林立,花團錦簇,卵石溪流,蜂飛蝶舞,甚至有木制廊道、兒童滑板練習場地……儼然就是一處發(fā)達國家的現(xiàn)代化公園!
“緩坡設計,生態(tài)護岸。”武漢市水務局防汛處處長蔣志剛用這8個字對武青堤江灘的獨特之處進行了概括,他接著解釋道:“就是通過緩坡連通堤內(nèi)外環(huán)境,使防洪的土堤成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,打破了一道防洪墻將城市與江灘完全隔離的格局,同時采用草皮護坡等方式打造自然生態(tài)的護岸屏障。”
記者看到,江、灘、堤、城已全然融為一體,工程采用景觀材料,還選用了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的防腐木、透水地面、彩色防滑地面等,引入了雨水花園,可以生態(tài)化收集場地內(nèi)地表水。通過植物根系和泥土對雨水進行過濾,最大程度還原生態(tài)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。
“這就是海綿城市吧?”
“沒錯!這個工程開啟了武漢市江灘建設的全新模式。我們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結(jié)合起來,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,最大限度地實現(xiàn)雨水在城市區(qū)域的積存、滲透和凈化,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保護。”蔣志剛說。
理念指導著行動,推動著創(chuàng)新。武青堤的改造正是對堤防建設理念深刻思考的基礎上的創(chuàng)新。
觀音磯——品味滄桑挺起脊梁
萬里長江險在荊江。位于荊江段最險處觀音磯的水位高低是長江汛情的“體溫表”。4月21日下午,記者一行趕赴荊江大堤觀音磯。
站在觀音磯上,可以遠眺來來往往的船只、如彩虹飛架的長江大橋,“天下第一磯”石碑就矗立于此。
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直屬分局局長劉義成介紹:“磯就是江邊巨石,北方稱為丁壩,南方稱為磯。古觀音磯始建于南宋,因磯上建有觀音寺而得名。”
“你們看,每逢長江洪峰,觀音磯頂承江流,挑殺水勢,數(shù)百年來為化解荊江危險起到了重大作用。”一邊說著,劉義成一邊用手指著觀音磯的形狀說。
在觀音磯的平臺上,有一條長廊,在長廊一端的石墻上,刻有《長江中游江湖關系及地形示意圖》。萬里長江為何險在荊江,在這張圖上可窺見一斑。
在觀音磯旁的廣場上,修建有九八抗洪紀念碑,軍民共同搶險的場面被工匠們傳神地雕刻在石碑上。
這里,見證了荊江人民飽受的水患。史料記載,新中國成立之前,荊江大堤平均不到10年就有一次水災。“人在水下走,舟從樓上過”的懸河景觀令荊江人民寢食不安。
這里,記錄了荊江人民與水抗爭的悲壯。1998年,觀音磯水位達到45.22米,幾乎與堤面持平,荊江沿岸人民與數(shù)萬子弟兵一道,人工筑起子堤,與洪水展開生死較量,才保住了荊江大堤。45.22米的刻度已經(jīng)被永久刻在觀音磯的石碑上。大堤邊的廣場也為此專門樹碑立傳。
這里,目睹了人民治水的壯志豪情。解放后,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荊江的整治傾注了大量心血,荊江的防洪設施不斷發(fā)展。尤其是1998年大水后,通過堤防建設,包括荊江大堤在內(nèi)的長江大堤得以從根本上解決防洪能力不足的問題。
海晏河清,國泰民安。1998年以來的長江堤防建設,使長江中下游干流堤防達到了規(guī)劃標準,奠定了長江綜合防洪工程體系的堅實基礎,大大提高了長江的防洪能力;結(jié)合長江堤防建設實施的平垸行洪、移民建鎮(zhèn),也具有巨大的經(jīng)濟效益、社會效益和生態(tài)效益。
記者看到,巍巍大堤堅如磐石,親水平臺上不少群眾正在休閑散步,江灘之上有幾組人馬正在忙著拍攝婚紗照……
來源:中國水利報
作者: 楊瑩 李先明 陳萌
責任編輯:李爽